五个月不到的豆豆跟妈妈一起回外婆家过年。
【资料图】
豆豆睡觉时,穿了秋衣、毛衣、棉袄还戴了厚厚的棉帽子,外婆担心豆豆会冷,用一床厚棉被一半垫一半盖包裹着他,再把取暖器移到床边,并把被子的一角搭在取暖器边上。
四五个小时过去了,妈妈隐约想起豆豆该到时间吃奶了,怎么还不醒,来到房间一看,豆豆面色青紫,呼吸微弱,满头大汗,身上的衣物全部被汗水浸湿。
全家人手忙脚乱地解开湿透了的衣物,把豆豆送往医院进行抢救。
医生说每年都有宝宝因为捂热导致死亡的情况,还好豆豆发现早、送医及时。
捂热综合征也称“蒙被缺氧综合征”,是一种人为导致的在冬季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,主要表现为过度保暖导致婴儿缺氧、高热、大汗、脱水、抽搐昏迷,甚至呼吸、循环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。
一岁内的婴儿多见,特别是新生儿,发病急,病情重,病死率高达18-33%,后遗症继发性癫痫常见,也可有脑瘫、失明、失语及智力发育落后等,严重影响宝宝的生活质量。
错误一:婴儿手心脚心摸着凉代表衣服没穿够。
孩子的手和脚处于血液循环的末端,血液循环相对较差,血供偏少,容易手脚偏凉,手脚凉不代表孩子冷,通常需要测量体温来判断,也可以通过摸颈部、后背判断是否需要增加衣物。
正确指导:1岁以内的婴儿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,1岁以上的幼儿和大人的衣着可一致。
婴儿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.5-37.5℃。
家庭测温推荐测腋温,测量时间建议10分钟,测量体温应避开喂奶、哭吵或活动,如有以上情况,可以隔30分钟再测量。
错误二:婴儿冬天头部怕风,24小时需戴着帽子。小孩子好动,被子要盖严实。
冬季室内温度若适宜,不需要在室内戴帽子。
婴儿活泼好动,衣物应宽松利于活动及排湿散热,被子也不能过厚过紧,遮挡口鼻。
正确指导:室内不戴帽子,睡觉可穿着厚薄合适的婴幼儿睡袋,既能有效防寒保暖又防止蹬被子着凉。
错误三:婴儿要和大人同一张床。
大人熟睡后抬手翻身极易压到婴儿,易导致窒息或捂热,婴儿大人同睡非常危险。
正确指导:婴儿大人分床,婴儿应睡在有栏杆的婴儿床内,头部附近不放置衣物、毛巾、被子、毯子防止窒息,床内也不要放置任何毛绒玩具或床围。
错误四:发现体温低,用取暖器、电热毯或热水袋给婴儿复温。
各种取暖器紧贴婴儿均可导致过热或烫伤,不建议贴身使用。
正确指导:如发现小婴儿体温过低可脱去衣物,父母解开胸前衣物,将婴儿趴在父母温暖的胸腹部,露出头部,使其皮肤紧贴父母胸腹部的皮肤。
通过皮肤接触从而复温,复温后再给婴儿穿着合适的衣物,并定时监测体温,如仍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建议立即就诊。
错误五:冬天温度低,多穿衣盖厚被
一味的增加衣物不可取,衣物过多过厚限制婴儿活动,不利于发育,尤其是包上被子再捆起来,一旦婴儿过热无法挣脱过热环境,极度危险。
正确指导:有条件者可打开空调控制室温在舒适的范围(24-26摄氏度),并定期通风换气;
室内如生火取暖应一直开窗避免一氧化碳中毒、缺氧及空气污浊,定期监测孩子体温,如无体温计可触摸婴儿腋下和后背的来评估。
触摸温暖无出汗表示体温正常,腋下和后背出汗在排除喂奶、哭吵、活动等原因后考虑穿着过多,可适当减少一件衣服10-20分钟后再次评估。
错误六:婴儿生病发热要蒙被子发汗,汗出来病就好了。
婴儿发热采用蒙被捂汗,不但对疾病没有帮助,还易堵住口鼻导致缺氧窒息,过热易诱发高热惊厥。
高热时肢体循环会变差,易发生手脚冰凉。
正确指导:发热时不能戴帽子,需要及时解开胸腹部衣物,让头部和躯干充分散热,手脚如冰凉可戴手套穿袜子局部适度保暖,并密切接触体温变化情况,如高热不退应及时就诊。
发生捂热怎么处理?
1.及时脱离热源、解开衣物散热、开窗通风、使呼吸新鲜空气,并大声呼救,如独处可拨打120,如身边有其它家人应呼叫寻求家人帮助。
2.如婴儿无脉搏及呼吸应立即开始急救(在120接线员指导下),直到120到达评估后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救治。
3.若仅为面色欠佳,自主呼吸好,脉搏有力,刺激后有反应,应在散热、通风后密切监测体温和精神反应,并适当补充水分,密切观察婴儿呼吸、脉搏、体温、排尿和精神反应等情况,有条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或留观。
捂热综合征是一种人为导致的在冬季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。宝宝穿衣,适度最重要。
“过犹不及”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!
(编辑rose。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湖南医聊特约作者: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二科 汪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