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桃英


(相关资料图)
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提出: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。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,培养小学生倾听、表达和应对的能力,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。从小学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,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。

一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能力

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能力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新字后口头扩词、造句。先让学生说说所学新字结构是如何组成的。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,如何记,如何组词,如何造句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,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,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。

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能力。如教学《家》这篇课文,学习了课文后,学生对家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。教师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口头创编,畅所欲言。通过教师提问,让学生充分想象,知道沙漠是骆驼的家,大山是老虎的家,大海是鲨鱼的家,文具盒是铅笔的家等等。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,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,让他们不拘形式、自由表达,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。

二、创设交际情境提升学生口语能力

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、活泼、有趣的交际环境,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,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、说准确,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,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。

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训练口语能力。教师自身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,成为学生的伙伴,让学生轻装上阵,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。比如:在上口语交际课《我爱画画》时,先让学生猜谜: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”说的什么?当学生猜出谜底(“画”)后,再告诉学生:“画画可以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校园、雄伟壮丽的三峡、漂亮的鲜花、可爱的小动物······可以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。”顺势揭示课题——《我爱画画》。有趣的谜语、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,他们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对画的喜爱之情。

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。布鲁纳说:“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。”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,才会激起情感,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,使学生有话可说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,他们年龄小、注意力易分散、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、情节生动、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,如寓言故事、动物故事等表现出极大兴趣。

三、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

口语交际的核心是“交际”二字,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。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。教师在“口语交际”教学中,应想方设法,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。

如某小学教材里“小猴借铅笔”这个话题,有这样的文字提示:小猴子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?熊猫是怎么说的?怎么做的?小猴子是怎么还铅笔的?熊猫是怎么说?怎么做的?教学时,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,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和熊猫,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,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,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。有一些口语交际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,双向互动往往会被忽略,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留意。如“学会劝阻”,题目要求对在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甚至危险的行为加以劝阻。如果教学时只关注“劝阻一方”怎样说话,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,变成了“看图说话”。因此,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“劝阻一方”说话,还要让他“能言善劝”,也要引导“被劝阻一方”说话,让他“能言善辩”。这样在表演时,才不会变成“独角戏”。

(作者单位:余江区洪湖中心小学)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