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金陵晚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
【资料图】
跟随朱元璋“平定四方”的铜火铳有多威猛?明代不同品级官员的穿戴都有什么讲究?当时被誉为“世界第一大城”的明都城南京留下了怎样的“文化遗产”?2023年是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“明清皇家陵寝”项目20周年,在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到来之际,南京市博物馆与南京城墙博物馆、明孝陵博物馆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文博机构共同策划了“洪武时代——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”特展。
“洪武时代——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”特展昨天正式在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开幕。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胡学捷介绍,展览结合文献记载,汇集南京地区出土明代早期功臣墓、明故宫遗址、明城墙及历史文献等展品,分三个单元讲述明初立都南京的53年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影响,彰显明太祖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的历史作用。
“平定四方”威力足
明初铜火铳制造已相当规范
走进展厅,一字排开的几把铜火铳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明朝的“武力值”。在展览的第一单元“平定四方”,展出的文物展品以火铳等兵器组合为代表。
从冷兵器时代发展到热兵器,枪支火药成为战场主角。作为火器的鼻祖,火铳的诞生曾带给明朝极强的战斗力,同时火铳也是世界公认的步枪鼻祖。火铳是一种以铜或铁铸成的管状射击火器,其铸管能耐较大膛压,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,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。胡学捷介绍道:“火铳初见于元代,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永乐年间,还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,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。”
元朝末年统治黑暗,群雄并起。朱元璋以濠州为根据地,攻取滁州、和州、采石、太平等地。至正十六年(1356),朱元璋攻占集庆路,改名应天府,相继荡平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。洪武元年(1368),朱元璋称帝,定国号为“大明”,定都南京。明王朝建立后,朱元璋集中兵力攻占秦晋、关陇、滇川、辽东地区,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。
目前存世的洪武年造铜火铳,其形制大致为:前有细长的圆筒形铳管,后接椭圆球状药室,中部有一点火孔,可装引线,尾銎略呈喇叭形。整体重量较轻,应是单兵使用的轻型火器,亦可称手铳。另有一类口径、体积都较大的火铳,称碗口铳,铳管更粗,药室明显增大,较元代同类铳装药量更大,射程更远,因此威力也更强。
展览中可以看到,展出的每一支火铳上均刻有铭文。由铭文可知,洪武初年,火器由各卫所制造。虽然铸造地点各异,但形制、结构基本相间,长度仅相差1至10毫米,内口径相差不到2毫米,说明当时各地铜火铳的制造已相当规范化。
休养生息礼法并重
一展“开国气象”
展览的第二单元为“开国气象”。天下初定,百废待兴。明太祖朱元璋“宵旰图治,以安生民”,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,使农业、手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。“洪武元年,新增垦田面积770余顷。洪武二年,新增垦田面积988余顷……洪武十六年,新增垦田面积1265顷44亩。”来自《明太祖实录》中的一组对比数据,反映了当时的情景。
与此同时,朱元璋尊孔崇儒,倡导理学,振兴文教,制定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。洪武中期,兴“胡蓝党案”,对淮西功臣展开清洗,废除丞相制,削弱武将兵权,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。面对明初的动荡局势,朱元璋主张“明礼以导民,定律以绳顽”。建立各种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,严格规定官民饮食、服饰、器用规制,同时制定颁行《大明律》《大诰》等各种律令,强调治天下者必礼、法并重,才能建立起“上下相安、和气充溢、天下清宁”的社会秩序。
在这一单元展出的文物展品有反映明初社会生活的金银器组合;反映明代冠服制度的带饰、佩饰;反映明初律法、文教方面的古籍善本等。在中央集权板块,则选取相关墓葬出土文物做集中展示。
展厅中展出了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仇成墓出土的一套玉带板,共19块,形制较为完整,唯缺排方一枚。明人张自烈《正字通》对带板作有如下描述:“明制: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,左右排三圆桃。排方左右曰鱼尾,有辅弼二小方。后七枚,前大小十三枚”。这是明代典型带板形制。按明代冠服制度,“公、侯、驸马、伯与一品同”。
仇成为明代开国功臣,封安庆侯,追赠皖国公,配享玉带符合制度。据胡学捷介绍,明代冠服制度,是传统服饰体系中礼制文化的典型代表。明初恢复汉唐传统,承袭唐宋的幞头、圆领袍衫玉带,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,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,以补子、纹样、佩绶、服色等来区分官员品级。“带饰是腰饰中的一种,在明代,带饰是官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用以区分品秩,昭明身份。一品官用玉,二品官用犀牛角,三品官用镂花金,四品官用素金,五品官用镂花银,六、七品官用素银,八、九品官用牛角。”
曾是“世界第一大城”
明都南京文风昌炽
第三单元为“洪武遗产”,呈现洪武一朝的历史延续以及遗留下的文化遗产。
建文四年(1402),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皇位,次年改元永乐。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,延续洪武政策,使得天下大治,国家富强,疆域辽阔,威名远播。
朱元璋一手缔造的明都南京,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,被誉为“世界第一大城”。永乐北迁以后,南京仍是十分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,明代的南京文风昌炽,在史学、文学、戏剧、绘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,形成多元的都市文化,繁盛延续到清代,并影响至今。
明南京城,是明朝京师应天府(南京)府治所在地,亦是明朝前期首都,后期留都,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,其规模之大,史上诸城均难望其项背,面积逾230平方千米,分为宫城、皇城、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。在第三单元文物展品有反映明代南京城市建设的建筑构件;永宣时期代表性的龙泉窑瓷器、白釉瓷器、青花瓷器;反映明代南京城市文化的钱币、玉器、文人书画作品等。
在尾厅,展览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——明孝陵,展出了明孝陵申遗文本、世界文化遗产证书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