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 记者 薛文春
在第60个“非洲日”到来之际,中国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“上新”啦!
它的“姊妹篇”中非交流博物馆,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建成开馆。
(资料图)
5月24日,中非交流博物馆揭牌开馆仪式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举行。
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非洲研究机构,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倾力打造两个博物馆(简称“双博”),为中国对外传播开辟了“新窗口”,对于中非关系的紧密发展意义非凡。
一
13年前建的非洲博物馆,与新开的中非交流博物馆有何不同?
从两扇门便可窥见一斑——
老馆外观
老馆,整面木门雕刻非洲图腾、两侧各挂一幅非洲面具、门前半蹲两个木雕人偶,在暖色调灯光与非洲民族音乐交织下,仿佛有一股来自万里之遥的神秘力量在召唤着你;
新馆外观
新馆,大门正中一对狮子头黄铜门栓,三排金色非洲木钉把门面分割成8块,每块精雕中国传统花纹,中非艺术元素在这扇门上实现完美交融。
可见,前者传递的是一种朴素、本真和神秘的非洲文明魅力,展示非洲本土文化原生品质与生活气息的具象实物;
后者则表达的是中非人民友好往来,互融互通的精神内核。
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。心如何通?靠艺术。作为展示艺术的平台,博物馆的大门体现了馆藏艺术品的文化特征、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。
事实上,两个馆内部展陈和实物也正好契合了这一点。
刘鸿武(左一)向非洲学者介绍中非交往历史
老馆占地400多平方米,集合木雕、面具、乐器等1000多件精美非洲艺术品;
新馆面积大体相当,把中非往来2000年来的历史事件浓缩于一体,分三个板块展示了中国与非洲古往今来在政治、经贸、人文、艺术等不同领域之间交往交流历史与现状。
一段段文字、一张张图片、一张张面具,宛如一双双历史的眼睛深邃地凝视着当下。
在异域风情的音乐烘托下,一股来自非洲大陆的奔放、热情与活力之风扑面而来。“双博”已然化身成可视、可触、可赏可忆、可感、可悟的“教科书”。
老馆展示非洲文明艺术、新馆展示中非交流历史,新馆又是老馆的延续和拓展。
两者相互呼应、相得益彰,从不同视角、不同侧面立体展示了中非文明与文化互相交流、交融。
对于这两个博物馆,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、“双博”创建人刘鸿武和他的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。建设过程中,更得到了如李舒弟、郭栋和申萍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爱心捐献。
二
非洲与中国相距万里,而金华又处于浙中内陆,要想从事遥远的非洲研究和人才培养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美丽的非洲风光
更何况,非洲研究本身是一门行走的学问,只有在深入了解非洲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,才能构建起独特的思想来服务今天的中非合作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博物馆就是一个较好的介质。这就好比动漫中存在的“任意门”,推开那扇门仿佛非洲大陆就“近在眼前”,它可以把抽象精神与知识、高深理论与概念,转换成为一个个可视、可触、可赏的实体空间和试验场所。
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是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、实体性非洲研究机构,主要从事当代非洲发展问题和中非发展合作两大领域的研究。
两个研究主题对应两个博物馆。用刘鸿武的话来说,就是“有了这两个博物馆,我们才算是中国人自己建的、独立的、完整的非洲研究机构。”
老馆内部展陈
然而,“双博”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此。
资料显示,我国高校博物馆超过300家,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、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、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和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等;
我国非洲主题博物馆有4~5家,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非洲艺术馆、长春市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、郑州市启源非洲木雕艺术博物馆、金华市浙师大非洲博物馆(中非交流博物馆)和连云港市非洲艺博馆等。
新馆内部展陈
在全国非洲博物馆里,“双博”是最懂学术的;在全国高校博物馆里,又是最懂非洲的。在高校和非洲博物馆两个维度上,“双博”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它们从一诞生就是集合了学术研究、文化普及、艺术交流等多种光环于一身,其明确的非洲研究方向、长效的研究机制和强大的研究团队,形成了学术气息浓郁、发展前景长远的品牌模式,也肩负起了推动中非经贸、人文和智库等友好往来的重大使命。
可以说,“双博”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对新时期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新贡献,更是中非人民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。
三
除了收藏、保护、研究外,高校博物馆还有一个“社会角色”。
作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,它还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,推动大学博物馆的社会化、大众化发展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物馆有多重身份: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科普教育基地,亦或者是一间思政课堂、一座城市的地标。
纵观全球,许多一流高校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“景点”之一。
比如,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、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、牛津大学的阿须摩林博物馆和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馆等。
非洲博物馆在2010年开馆以来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。
拥有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、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、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多重荣誉的非洲博物馆,在2010年开馆以来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。
这里面包括中国的专家学者、各级政府官员、市民大众、大中小学生,也包括非洲国家领导人、外交官、专家学者、留学生、媒体人等约10万余人次。
在迎进来”的同时,博物馆还“走出去”。
近年来,分别赴上海、杭州等城市举办巡展10余场,与当地博物馆联合办举办“非洲文化月”等活动;
本月初,在2023年度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上,非洲博物馆设立了非洲文化体验区,有造型独特非洲棋争霸赛、非洲画拼图游戏,还有非洲鼓现场教学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参观者在游戏中感受非洲文化的魅力,增进对非洲的了解,拉近中非之间文化交流的亲密度。
中非交流博物馆迎来首位非洲国家部长客人——冈比亚教育部长。
正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非洲博物馆重塑了中国参观者对非洲的认知。
如今,非洲交流博物馆开馆可谓正逢其时。“双博”一定能成为中非友谊的重要见证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生动诠释、中国式现代化的展示窗口。
这是新的起点,也是新的开始。
眼下,“双博”距离世界一流高校博物馆还有一定距离,它们仍然需要时间来不断完善和发展,需要新一代中非人民双向奔赴、携手同行、共同建设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