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真意:诗人心目中真正的意趣。

2、出处: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《饮酒·结庐在人境》。

3、原文: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
(资料图)

4、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
5、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6、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7、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8、译文:居住在人世间,却没有车马的喧嚣。

9、问我为何能如此?只要心志高远,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。

10、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,悠然间,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。

11、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,有飞鸟,结着伴儿归来。

12、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,想要辨识,却不知怎样表达。

13、扩展资料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,前四句为一层,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。

14、后六句为一层,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。

15、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。

16、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,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。

17、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?因为“心远地自偏”,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,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,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。

18、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,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。

19、“结庐在人境”四句,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。

20、所谓“心远”,即心不念名利之场,情不系权贵之门,绝进弃世,超尘脱俗。

21、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,寄情深远,因此前人激赏其“词彩精拔”。

22、“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 中的“心远”是远离官场,更进一步说,是远离尘俗,超凡脱俗。

23、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,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,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。

24、这种哲学可以称为“自然哲学”,它既包含自耕自食、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,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。

25、在陶渊明看来,人不仅是在社会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,而且,甚至更重要的,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,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。

26、这些道理,如果直接写出来,诗就变成论文了。

27、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。

28、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,偶然间抬起头来,目光恰与南山相会。

29、“悠然见南山”,按古汉语法则,既可解为“悠然地见到南山”,亦可解为“见到悠然的南山”。

30、所以,这“悠然”不仅属于人,也属于山,人闲逸而自在,山静穆而高远。

31、在那一刻,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,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。

32、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中“悠然”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、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。

33、“采菊”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,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,热爱自然的情趣。

34、将“见”改为“望”不好。

35、“见”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,而是采菊时,无意间,山入眼帘。

36、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这两句是景物描写。

37、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“还”,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,还在规劝其他人;两句虽是写景,实是抒情悟理。

38、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39、”诗末两句,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,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。

40、诗里的“此中”,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(秋夕篱边),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。

41、所谓“忘言”,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,而这种人生的乐趣,只能意会,不可言传,也无需叙说。

42、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、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。

43、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,想辨别出来,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。

44、“忘言”通俗地说,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

45、“至情言语即无声”,这里强调一个“真”字,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。

46、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。

47、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,更富于理趣,诗句更流畅,语气更自然,情貌更亲切。

48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饮酒·结庐在人境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
关键词: